步入20世纪,美国崛起为全球综合国力的翘楚,并在随后的百年岁月里稳坐地球霸主的宝座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百年时光里,美国竟先后击败了四位“世界老二”的挑战者。
时至今日,国际风云变幻莫测,我国正展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,大有超越美国的态势。面对这崛起中的中国,美国自然心生忌惮,意图遏制。然而,种种因素交织,注定了美国的图谋终将落空。
美国究竟击败了哪四个位居世界第二的国家?为何有人预言美国将遭遇重大挫折?
英苏:昔日霸权,今已衰落
1801年,英国实现了对爱尔兰的统一,国力显著增强,自此踏上了迅猛的殖民扩张之路。至19世纪中叶,英国本土、海外殖民地、领地以及托管地共同构筑起了庞大的大英帝国版图。
大英帝国的版图横跨3367万平方公里,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,堪称历史上疆域最广的国家。在其鼎盛时期,总人口规模一度膨胀至五亿之众。
然而,当英国迈向顶峰之际,衰败的序曲亦随之拉开。随着工业化技术逐渐为其他国家所掌握,英国本土在人口、资源以及市场方面的局限性逐渐暴露无遗。
自1870年起,英国的影响力持续减弱,昔日称霸世界的“日不落帝国”海军亦不复往日的雄风。
与此同时,遥远的北美大陆上,美国正埋头苦干,其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,逐步拉近与英国的差距。然而,随着一战的爆发,英国却深陷战争的泥沼之中。
然而,美国的军事工业体系全速运转,向战争双方源源不断地输送武器,从中赚得了一笔丰厚的利润。
在此消彼长的历史进程中,美国成功攀升至世界最强国家的顶峰,而英国则滑落至世界第二的位置。
自那之后,美国持续侵占英国的殖民地,分食其在海外所享有的权益。在国际舞台上,英国的地位逐渐被美国所超越,各方均受制于美国的施压。
面对困境,英国不得不采取“壮士断腕”的策略,主动缩减其海外势力范围,在委内瑞拉争端、巴拿马运河以及阿拉斯加边界等问题上接连作出让步。
然而,美国仍旧怀有疑虑,深恐英国得以卷土重来,进而撼动其作为世界霸主的地位。
1940年,面对四十万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港口的困境,当英国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,美国却选择了置身事外,对英国的求援请求置若罔闻,拒绝提供包括运输机在内的武器支援。
最终,英国将广袤的亚洲殖民地移交给美国,至此美国才肯松绑。经过这一回合的较量,英国的优势地位已荡然无存,今后再也无法对美国构成任何威胁。
正是如此,随着美国崛起为全球超级强国,它终结了首个“世界第二”的地位。
二战落幕,全球格局经历了一次彻底的重塑。昔日英、法、德等传统资本主义强国的辉煌已化为尘土,残破不堪。与此同时,苏联的力量却显著增强,跃升为能够与美利坚合众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强国。
面对一个充斥着迥异意识形态的世界第二大强国,美国自然难以容忍,为摧毁苏联,该国实施了一系列策略。
起初,美国便联合其西方盟友,率先发起了所谓的“冷战”。
美国深知,美国与苏联均持有庞大的核弹头储备,因此,美国并未与苏联展开直接的热战,而是在经济、贸易、外交等多个领域持续与苏联展开竞争,旨在逐步削弱苏联的国力。
继此之后,美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舆论攻势,旨在从内部对苏联进行瓦解。
众所周知,苏联由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紧密组成。各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,资源与人口分布亦呈现出显著差异。正是得益于强大的苏共领导,这些地区方能团结一心,共同前进。
美国对此心知肚明,因此频繁炒作,大肆宣扬所谓的“民主自由”理念,并在苏联境内积极推行所谓的“和平演变”策略。
鉴于苏联未能对美国之计划保持应有的警觉,最终遭受了渗透之害。
最终,在里根总统的领导下,美国与苏联展开了一场激烈的“太空竞赛”。美国单方面宣布的“星球大战计划”引发了苏联的极大忧虑,促使苏联开始大规模投入资源,以与美国展开竞争。
最终,这一现象挤占了我国在其他领域的资源投入,进而导致了国内经济的衰败,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。
在美国的精心布局下,苏联终究步入了分裂的末路,一个曾经强大的国家,就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沉寂,而美国则独占鳌头,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强国。
日欧关系:快速崛起,遭遇遏制
往昔,英国与苏联均雄踞世界强国之列,实力足以与美国分庭抗礼。然而,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将其摧毁,此举亦属理所当然。
然而,对于那两位被誉为“世界第二”的实体所遭遇的打压,更鲜明地暴露了美国的霸权与无德。
1945年,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,美国基于所谓的“远东战略”,不顾其他盟友的立场,毅然决然地接管了战后的日本,而麦克阿瑟则被赋予了日本“太上皇”的权力。
在他的精心引导下,日本民众的情感由对美国极端的仇恨,逐渐演变为盲目的顺从,最终沦为了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先锋。
得益于美国的鼎力支持,日本实现了经济的迅猛发展,其工业产品更是远销全球。特别是半导体产业,更是位居世界之巅。当时,甚至有戏言流传,“东京的一栋房子,其价值便足以购买整个美国”。
然而,随着日本日益繁荣,其行为对美国的利益构成侵犯,美国很快便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。
1985年,应美国政府之强制指令,日本不得不签署了《广场协议》,此举使得日元大幅升值,对日本出口行业造成了严重打击,原本庞大的贸易顺差亦随之迅速消减。
不仅如此,美国亦着手对日本半导体行业在西方国家市场的销售实施限制,由此本土企业得以迅猛发展。如此一来,即便日本曾被誉为“世界第二”,也陷入了发展的停滞,再也无法对美国构成威胁。
在征服日本之后,欧盟成为了唯一能够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力量。
在1993年,欧盟正式宣告成立,并于2002年,欧元开始广泛流通。作为由二十多个成员国构成的紧密联盟,欧盟在经济及政治领域均展现出了高度的发展与成熟。
若欧盟各国能够实现紧密的团结协作,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,并非全然无望。
然而,美国又岂会轻易给予欧盟此类机会?在冷战时期,美国便着力削弱欧洲的影响力。
在美国的干预之下,德国与法国未能与苏联携手,获取价格低廉且供应稳定的能源资源,这给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。
在2022年,美国公然采取行动,炸毁北溪二号管道,此举严重破坏了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天然气贸易关系。
因此,欧洲的能源成本急剧攀升,经济负担随之加重,众多企业不得不选择迁往美国,从而使得欧洲的工业实力遭受削弱。
此外,美国通过向欧洲出售武器等途径,进一步增强了欧盟对其军事的依赖程度。
受制于美国的限制,欧洲难以自主增强其军事能力,因而不可避免地要追随美国的步伐。而要试图挑战美国,则无异于痴人说梦。
中美竞争加剧
显然,美国难以容忍任何超越其自身的强国崛起,无论是与它同属盎格鲁-撒克逊家族的英国,或是二战期间的盟友苏联,亦或是其追随者日本和欧盟。
一旦威胁触及美国的核心地位,美国便会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手段将其消除。换言之,“世界第二”这一位置实则充满了风险。
然而,时至今日,国际局势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中国自建国以来,历经百废待兴的艰难岁月,如今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
在科技、经济、军事领域,我国均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辉煌成就。截至2022年,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稳固地位居世界第二。
正因为如此,美国重拾卑劣手段,对中国发起了新一轮的打压。
在国际政治舞台上,美国恬不知耻地散布不实信息,恶意诋毁我国形象,试图将我国描绘成和平的破坏者。
然而,事实昭示,自建国伊始,我国始终未曾主动发起任何战争。相较之下,美国却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设立军事基地,引发的冲突与战事更是不计其数。
自军事战略层面出发,美国早在早年便在太平洋区域进行了布局,依托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等国之力,构筑了三条环绕的“岛链”防线。
试图通过“岛链计划”在关键时刻限制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,从战略层面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。
在经济领域,特朗普执政期间,美国频繁发起贸易战,无端对中国企业征收高额关税,更是以“安全”为幌子,单方面禁止华为等我国民营企业开展正常的商业活动。
在军事领域,美国频繁发起挑衅,其航母战斗群甚至直接驶入我国南海领海,持续对中国底线进行试探。
在美国的默许之下,菲律宾等东南亚若干小国公然越界,侵犯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,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。
在台湾议题上,美国显露出了其由来已久的狡诈野心。
自1950年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之际,美国便始终未曾将台湾问题置之不理。
每当中美关系紧张之际,美国便煽动岛内的“台独”势力,扩散“两个中国”、“一中一台”等错误论调。
近期,美国方面与赖清德等民进党人士互动频繁,暗中挑动两岸关系紧张。
显而易见,美国对中国迅猛发展的态势感到不满,意图遏制中国崛起的势头,其策略与昔日针对前四个“世界第二”国家的做法如出一辙,均旨在将其地位一举摧毁。
内忧外患,辉煌褪色
美国国力雄厚,军事与经济实力尤为显著,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更是不容小觑。正因如此,在美国的强势打压之下,那四个曾经的世界第二强国,几乎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击,只能任其摆布。
然而,我国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,无论美国如何“搅动风云”,我国始终稳固如山,不仅自身的发展未受丝毫影响,反而使美国陷入了纷扰与混乱。
中国如何让美国“翻车”?
首先,我国工业实力堪称世界一流,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。
无论英国、苏联,抑或日本、欧盟,尽管经济实力不俗,其工业领域却普遍存在不足之处。
英国与日本受限于其资源与土地,而苏联及欧盟的工业布局则显得颇不平衡。苏联以重工业为主,实力雄厚;欧盟则在轻工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。相较之下,我国工业发展兼容并蓄,集各国之长,在工业领域鲜有短板。
自2022年起,我国工业增加值已突破40万亿大关,其占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比例约三分之一。而制造业的规模,亦已连续超过十年稳居全球第一。
我国工业体系之健全堪称典范,独步全球,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囊括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。
此外,我国在5G通信和工业数字化领域的显著技术优势,使得我国工业得以率先迈向智能制造的转型之路,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,我国显然占据了领先地位。
审视美国,其“工业空心化”的难题早已对美国政府构成了严峻挑战。从特朗普时代至拜登执政,历任政府均积极寻求策略,力图推动制造业的回归。
然而,美国的工业体系已趋于荒废,制造成本高昂,制造业的回归面临着重重障碍,短期内根本无法看到任何转机。
除了在工业领域的飞速发展,我国在军事方面的显著进步同样使得美国不敢轻易采取行动。
日本与欧盟之所以受制于美国,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缺乏与美利坚合众国在军事领域抗衡的实力。一旦美国施展威慑,它们便不得不屈服于对方的压力。
然而,我国的情况迥异,在上世纪50年代,我国军队便取得了对抗美军的辉煌胜利。
七十余载光阴逝去,我国取得了全方位的飞跃与进步。空军中的歼-20战鹰、火箭军的东风系列导弹,以及海军的055型驱逐舰,无不令美军望而生畏。
美国企图凭借武力压制中国,这同样是一项注定无法达成的挑战。
最终,美国当前的局面使得其难以在这场竞争中取得胜利。
美国国债规模屡创新高,国内通胀问题始终难以得到有效遏制,而两党之间的争执与对抗,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。
美国社会的裂痕已深重难愈,要弥合这些裂痕谈何容易。对于一个分裂且混乱的传统强国而言,试图战胜一个正在兴起的强国,其结果几乎是不可逆转的。
结语
道得助,道失寡助。
当前,对美国持反对立场的国家正日益增多。因此,众多人士普遍认为,那些曾被美国淘汰的“世界第二”,必怀有他志。一旦美国的势力衰退,定将遭遇来自全球各方的强烈反击。
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,我国的前景充满光明。因此,我们更应坚定战略意志,牢记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的道理。只要我国持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,美国所设想的种种阴谋必然无法得逞。
参考资料:
澎湃新闻 2017-12-08 “唯有利益才是永恒和永久的”——英美关系变迁及启示
参考消息 2023-02-22 美国“三记重拳”,欧盟遭受致命伤
环球网 2022-09-28 “广场协议”梦魇,缠绕日本37年
全国前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